close

資料來源:24Drs.com  2011-07-20

24drs.com】家族史是確認癌症風險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用來檢視哪些病患應接受乳癌或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或增加篩檢頻率。新研究發現,藉由更新近幾年的癌症家族史,醫師可以發現更多能藉由積極癌症篩檢而獲益的病患。

追蹤近10年約11,000名癌症病患的資料後,Baylor醫學院癌症基因門診的Sharon Plon醫師發現,3050歲成人的家族風險資料有顯著改變;研究結果認為每510年更新13040歲者的家族史有助於存活。

Plon醫師表示,30歲左右時有完整的家族史,有助於找到高風險患者,但是,可能需要定期更新,如果在後來的20年每隔幾年就更新1次,將可發現更多有風險的患者。

研究對象來自全國癌症研究中心(NCI)的癌症基因網絡,涵蓋個人或家庭的癌症病史,一等親和二等親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姪與甥舅)的癌症狀態,都在追蹤期間內加以更新;分析發現,家人的新癌症診斷最可能影響風險評估,建議3050歲者進行篩檢。

研究對象平均追蹤8年,研究者結論表示,這個年齡層的人有5%的機會被新確認為早期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候選名單,3050歲婦女另有4%的機會被視為適用侵犯性乳癌篩檢的候選名單。

根據家族史,符合高風險大腸直腸癌規範的研究對象百分比,從30歲的大約2%到約50歲的7%;至於適合早期或侵犯型乳癌篩檢的女性比率,在3050歲之間介於7%11%

Plon醫師表示,前列腺癌篩檢的優點一直是醫界的爭論主題。研究發現,更新家族史可發現該病症風險增加的男性,但是有關篩檢的資料有限。Diane M. Finkelstein博士表示,50歲之後,家族史較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被建議篩檢。

研究結論指出 ,對於3050歲的病患,家族癌症史應至少每510年更新一次;Finkelstein博士表示,一等親或二等親有新診斷癌症者,必須瞭解「癌症的原發患部在哪?」,以及「診斷時的年齡為何?」

Lenox Hill醫院腫瘤外科主任Stephanie Bernik醫師同意,但是她指出,暸解家族癌症史必須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因為家族史相當複雜,病患很少因為沒有共同生活而表示不知道父系這邊的親屬狀況,應盡可能多掌握資訊,這是相當重要的。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webmd/chinese_t.asp?page=1&who=091e9c5e8085edb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maia 的頭像
    miamaia

    miamaia的部落格

    miama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