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 金惠民
當一個人被診斷確定得了癌症,總是認為積極的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或許對於癌症的治療或及復發有一些幫助。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過去二十餘年來的經驗,已經讓我們體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植物性來源者,含有各式各樣的化合物可以在人體中預防並對抗癌症。但是,筆者接觸到不少患者,總是期望找到 一兩 種具有「抗癌特殊療效」的食物,然後大量食用;如此的想法有其風險,再「神奇」的食物,也不可能建立在「不均衡」的飲食基礎上,必須在各類食物中多吃具有抗癌成分者。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 金惠民
當一個人被診斷確定得了癌症,總是認為積極的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或許對於癌症的治療或及復發有一些幫助。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過去二十餘年來的經驗,已經讓我們體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植物性來源者,含有各式各樣的化合物可以在人體中預防並對抗癌症。但是,筆者接觸到不少患者,總是期望找到 一兩 種具有「抗癌特殊療效」的食物,然後大量食用;如此的想法有其風險,再「神奇」的食物,也不可能建立在「不均衡」的飲食基礎上,必須在各類食物中多吃具有抗癌成分者。
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癌症的成因、預防與治療,始終是醫藥學界致力研究的目標之一。『均衡營養』是癌症飲食中的不二法則,魚、肉、蛋、奶、蔬菜、水果、五穀類都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缺一不可。癌症治療過程中,營養照顧的最終目的是維持身體基本功能,促進組織修復,使病人有足夠的體力以應付接下來的療程。營養不良與體重的下降是會影響其身體情況、病程與療效。尤其營養不良更是使腫瘤病人死亡的原因。腫瘤病患的營養十分重要,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病患與家屬仍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在台灣,癌症病患營養不良的狀況往往又比國外嚴重,常見病人因為擔心癌細胞生長更快、更大,而不敢攝取太過營養的食物,甚至有些原本並非素食的患者,反而在診斷出腫瘤後改吃素。素食並非不好,但常由於對素食營養知識的缺乏,或多或少造成營養問題,尤其癌友需要的營養比常人更多,故稍不注意就會造成癌友「面有菜色」──營養不良、體弱多病,嚴重者還會造成體力及免疫力下降因而病情延誤。其實,素食者只要能夠正確的選擇食物內容,好好利用五穀、蔬果的優點,也可讓人精神抖擻、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少惱少病。
長庚內科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
最近在國人順應回歸自然的訴求,及注重飲食健康的潮流下,生機飲食大為流行。小麥草汁、芽菜汁、胡蘿蔔汁、五穀雜糧–––等、即成了當紅的健康食物。本來追求健康本是好事一件,不過在業者或是有心人做善事的鼓吹倡導下,變成了極端排斥所有的藥物治療,認為所有藥物是有毒的,有害身體健康,不要使用。甚至不少人認為所有疾病都是服藥所致,即使生病了,也不可以服用藥物,只須靠生機飲食生活調養,即可恢復健康。
張之申 醫師 / 賴聖如 營養師
化學工業的研究和發展的結果生產了無法計數的毒劑,無孔不入地入侵我們食衣住行等生活之中。這種瀰漫在空氣或滲入水中,其量甚微,卻能影響身體健康的物質群,日本人稱之為環境荷爾蒙。只要你呼吸、喝水,你就和它結緣。此外,一日三餐食物所含的農業用化學藥劑 ─ 包括殺蟲、殺菌、殺草、植物生長調節劑與促進禽畜長肉,增乳量的人工添加荷爾蒙,以及殘留的肥料代謝物等,在在都會造成人體代謝的負擔。在這種嚴苛的環境條件下要健康的生活是有困難的,更何況是對於癌症患者,因此,許多癌患都會選擇生機飲食作為另一種的治療輔助法。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日期:2009/11/07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蔬菜、水果、豆類、榖類及堅果類等食物中所含的化合物,有別於我們傳統所熟知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而被稱為「植物性化學成分」(phytochemicals),如現在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花青素、兒茶素、番茄紅素等,除可用來對抗疾病、抗老化外,亦具有防癌抗癌的效果。
癌症是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一位,治療後的保健及復原也相形重要。目前已證明營養的改善可增強免疫系統及身體的機能效率,因而能有效抑制腫瘤及癌細胞的擴散。營養強化免疫系統,增強身體內抗癌的殺手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等功能。所以除了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以提高癌症治癒率外,患者的營養狀況也關係著治療的成敗。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病人控制症狀,改善不適症狀。但可能要病人暫時改變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