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

什麼是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藥物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但其真正被用於癌症治療約從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芥子氣(nitrogen mustard)的發明開始。之後的二十年,化學藥物在癌症治療的角色仍未脫離實驗性的地位。直至1960年始有重大的突破。化學治療是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通常會合併使用多種化學藥物來治療癌症。化學藥物可經由血液循環來消滅癌細胞。

化學治療的目的

Ø         治療癌症,甚至根治癌症

Ø         控制病情

Ø         預防轉移

Ø         減輕因癌症所引起之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化學治療的作用

正常的細胞從生長到死亡均依循著規律的生命週期。而癌細胞的特性是過度不正常分裂及增生、生長快速、不受控制,並且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即所謂的轉移)。而化學藥物就是針對這種特殊性來殺死癌細胞,但對身體生長較快速的正常細胞也很容易造成傷害,例如毛囊、黏膜細胞、皮膚等,因此也會帶來副作用。化學治療通常會併用多種藥物同時進行,除了提升治療效果外,並可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此即稱為組合式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的種類

依治療目的不同,可分為下列四種:

Ø         以化學治療為主要療法: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

Ø         輔助性化學治療: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用以殺死殘餘的癌細胞。如腦瘤、神經母細胞瘤、威爾姆氏腫瘤、橫紋肌肉瘤等。

Ø         術前或放射線治療前之前導式化學治療:先以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一點,以利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施行。如骨癌、肝腫瘤等。

Ø         轉移性癌症之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療程的選擇

通 常主治 醫師會根據病童的癌症種類、生長的部位、侵犯的程度及病童當時的體能狀況等因素,來決定該選用那一個療程。由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 顧問 醫師群所組成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已共同擬定出常見兒童癌症的化學治療療程。所以,當病童診斷確定後,您的主治醫師便會選用適合的療程來為病童作治療。至於療程的期間、多久打一次藥、使用哪些藥物等均決定於病童所使用的療程及其對化學藥物的反應。可請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為您介紹孩子將接受的療程內容及相關的注意事項,有助於您日後協助孩子順利完成治療。化學治療可在門診或住院進行,治療的地點將依照病童的治療計劃與主治醫師的決策、醫院的規劃和個人方便而定。第一次治療最好住院接受治療,醫護人員可以觀察治療情形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給予適當的處置。

化學治療的給藥途徑

大致而言,化學治療可經由以下幾種方式給予:

Ø         口服:口服抗癌藥物經由腸胃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優點是安全、方便,但可能因腸道吸收之限制,而降低藥物之作用。

Ø         肌肉或皮下注射:藥物藉由肌肉或皮下注射緩慢釋入血液循環中,可達最好的治療效果。

Ø         靜脈注射:藥物經由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中作用,為最常見的給予方式。

Ø         脊髓鞘內注射:某些疾病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例如腦瘤、白血病、淋巴瘤等),而神經系統有腦血管屏障保護,故化學藥物藉由上述之給藥途徑是無法有效達到中樞神經,而致治療效果降低。故需將某些化學藥物藉著脊髓鞘內注射,直接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以期提高治療效果。

注射化學藥物時應注意的事項

接受化學治療的途徑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靜脈注射。若是由靜脈注射藥物,特別是具有起疱性或刺激性的化學藥物,常會因藥物滲出血管外而引起皮膚的傷害,如紅腫、組織壞死、潰瘍等,為確保病童的安全,請您務必注意下列事項:

Ø           若病童在注射化學藥物時,注射部位周邊(或Port-A處)有針刺感、燒灼感、疼痛、紅腫等任何異狀時,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並遵照醫護人員的指示,進行冷敷或熱敷,甚至局部給予藥物治療。

Ø           若於注射過程發生針頭脫落或滲出點滴時,請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Ø           注射化學藥物當中,勿(或減少)沐浴、更衣、上下床等活動。必要時,請護理人員協助。

如何知道化學治療已產生療效

醫師會依疾病的不同,於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安排相關的檢查來評估治療是否有效。包括身體檢查、抽血、抽骨髓檢查、身體掃描及X光攝影等。檢查結果可以提供醫師許多資訊,藉以評估化學治療的效果。您可和您的主治醫師充分討論,以瞭解孩子的治療進展如何。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Ø         為什麼會產生副作用

化學藥物之所以具有抗癌作用,在於它對不正常之癌細胞具殺傷力。但因目前大部份傳統的化學藥物,其作用仍無法只攻擊癌細胞(目前有許多抗癌新藥的研發,均朝只攻擊癌細胞的方向努力),故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會在化學治療中受到傷害。由於化學藥物特別能對正在快速活動的細胞發揮破壞作用。因此,人體正常快速生長分裂的細胞,例如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骨髓細胞(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毛髮細胞等非常容易受到化學藥物的影響。此外,肺臟、心臟、肝臟、腎臟等人體主要器官也容易受到化學藥物的影響,甚至造成無法恢復的傷害。

Ø         副作用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

大部份受影響的正常組織細胞在化學治療結束後都會很快復原,因此副作用多半在治療結束後便會慢慢消失。至於副作用持續時間的長短及嚴重程度,與使用的藥物種類、劑量、途徑及是否合併其他治療(如,放射線治療)有密切關係。此外,是否有使用預防性藥物、個人體質、身心狀況、自我照顧能力及配合度等相關因素,亦可能影響副作用之嚴重度。接受化學治療的人,會因治療的副作用而產生挫折感。但根據臨床的觀察,孩子對化學治療的適應及接受力其實是很強的。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對因化學治療所產生之副作用並未如預期的明顯,但對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常因心理因素、外觀等問題,反而較易出現明顯的副作用,甚至會因而造成治療中斷。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幾年來在防止化學治療所引起之副作用的研究上已有相當的進展,許多的副作用都是可以預防或處理的。您可依病童的情況,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療程或藥物劑量,或是否有其他輔助藥物可協助預防或治療副作用。如此,才能盡量減輕孩子的痛苦,並可使療程更順利的進行。

Ø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化學治療可能有許多的副作用,但不一定會一一呈現在每個人身上,並且大部份的副作用在化學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失。此外,要特別提醒您,副作用的發生並不表示病情惡化,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與治療結果也不相關。

n          腸胃道的影響

u        噁心、嘔吐

這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許多化學藥物會刺激腦部嘔吐中樞或腸胃道的細胞,引起噁心、嘔吐。另外,精神上的預期心理,亦會引起噁心、嘔吐。不過因選用的藥物不同,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噁心、嘔吐是可以控制的, 通常 醫師在給化學藥物前,會先給病童適當的止吐藥來加以預防。治療後,若持續有噁心、嘔吐的情形,醫師會讓孩子繼續使用止吐藥來改善不適。止吐藥有許多種類,醫師會開立適合病童的止吐藥來治療不適。

處理方法:

n          飲食

1.         少量多餐,一天可以吃6~8餐,每次進食時不要吃太飽。

2.         進食乾性的食物,如土司、乾飯、乾麵或蘇打餅乾等,以緩和胃不適。

3.         儘量避免在用餐時喝太多的水、湯、果汁或汽水等液體,以減少飽脹感。建議在餐前或飯後一小時喝水或喝湯。

4.         選擇清淡、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避免甜食、油膩、高鹽分、產氣性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5.         冰涼的食物較不會引起噁心感。

6.         安排充裕的用餐時間,細嚼慢嚥以幫助消化。

7.         選擇孩子較喜愛的食物,搭配孩子慣用或較精美的餐具進食。

8.         可安排病友或兄弟姐妹與病童一起用餐,增進用餐的氣氛與趣味。

n          避免任何會使病童感覺不適的氣味,像廚房油煙、香菸、香水、食物的特殊味道、消毒藥水味等,必要時可暫時離開或保持空氣流通。

n          病童若嘔吐後,要特別注意口腔的清潔,避免口腔中殘留細菌與不好的氣味。若衣物沾到嘔吐物,需立即更換乾淨的衣物,避免不好的氣味殘留。

n          如果在化學治療期間會感到噁心,那麼下次接受治療前則可先讓病童保持空腹幾小時,勿強迫病童進食。

n          化學治療期間,可安排孩子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例如畫畫、摺紙、作手工藝、看電視、玩遊戲、看書等。

n          記錄病童覺得噁心、嘔吐的時間、次數、顏色、量、嘔吐物的樣子,將此記錄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以調整病童止吐劑的劑量。

u        味覺改變

可能由於抗癌藥物、癌症本身之病理變化及其他情緒心理之影響,而使味覺喪失、遲鈍,可能導致飲食習慣改變,如喜歡口味較重的食物。

處理方法:

n          避免食用會引起不愉快味覺的食物。

n          可食用無糖的薄荷糖或口香糖,以消除苦味及金屬味。

n          飲食中加入少許之香料以刺激味覺。

u          食慾改變

  大多數的化學藥物可能會使病童的飲食習慣改變,而出現食慾減退的情形。可試著採少量多餐或增加活動量來增進食慾;相反的,某些藥物(如類固醇)則會使食慾增加,但仍需適度控制飲食量並慎選食物。

u          腹瀉

腹瀉是化學藥物破壞生長快速的上皮細胞之另一明顯副作用。因化學藥物造成腸道黏膜細胞受損而致。若腹瀉持續24小時以上,或有腹絞痛的情形,請立刻告訴醫師。通常情況嚴重時,醫師會開止瀉劑給病童服用。

處理方法:

        嚴重腹瀉時可能會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所以需特別注意病童的精神及意識狀態。

        記錄病童大便的顏色、性質、次數,以提供醫護人員參考。

        少量多餐,食用清淡飲食,如白稀飯加點鹽巴、白土司不塗任何果醬、湯麵不加肉燥。讓腸道獲得充分休息。

        避免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麥製品等。如要食用這類食物,可以打成汁過濾後再食用。

        避免油炸、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暫時避免牛奶及乳製品。

        改吃低纖維食品,如香蕉、蘋果、馬鈴薯泥、魚、去皮雞肉等。

        多喝水以補充流失的水份,建議可喝溫和清淡的飲料。如溫開水、蘋果汁、清湯,避免冰冷的飲料。

        嚴重腹瀉會使體內的鉀離子流失,可適時補充含高鉀的食物。如香蕉、柳橙汁、葡萄柚汁、桃子、馬鈴薯等。(除非有特殊禁忌)

        注意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照顧,如有任何異樣則需告知醫護人員。

u          便秘

  化學藥物可能會造成腸道蠕動減緩而出現便祕的問題。但也可能由於病童食慾不振、食量減少或活動量少的關係。此時可依醫囑給予適量的軟便劑。

處理方法

        多喝水幫助軟化大便。

        2.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麥製品。

        3.在體力許可下,作適度的運動。此外,可作腹部按摩(由右到左環狀按摩)或早上起床時先喝一杯水,以利腸蠕動,使排便順利。

        4.不可用肛溫計或通便球去刺激肛門,以避免肛門黏膜受損或出血。

        5.大便過於堅硬可能使肛門裂傷,所以應注意肛門周圍皮膚黏膜是否完整並告知醫護人員。

 

愛的叮嚀:如何做好肛門護理

肛門衛生的重要性:因為疾病會使病童身體的抵抗力變弱,而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容易使肛門黏膜受損,進而造成感染,所以良好的肛門衛生是很重要的。

肛門護理

Ø         每次排便後應立即用清水清潔臀部和優碘泡盆坐浴15~20分鐘。

u          一般病童

       準備坐浴的浴盆1個、10%水溶性優碘及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或溫開水。

       將優碘溶液以1c.c.2000c.c.溫水之比例稀釋加入浴盆中。

       水溫以不燙手為原則,臀部必須完全浸泡在水中。

       坐浴後用乾淨柔軟的毛巾輕輕拭乾肛門及周圍皮膚,勿用力擦拭,以免肛門黏膜受損;也可使用吹風機吹乾(使用溫風,但需注意距離,避免燒燙傷)

u          無法坐浴與肛門及周圍皮膚破損者

       準備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或溫開水、沖洗棉棒、沖洗壺。

       1c.c.100c.c.之優碘溶液,以沖洗棉棒或沖洗壺清洗肛門及周圍皮膚。

u          使用尿布者需注意以下之事項

       尿布大小應適中,減少與皮膚磨擦而至破皮的機會。

       勤換尿布及勤洗臀部,半夜至少需換一片尿布。住院期間因注射點滴之故,小便量相對增加,故更換尿布的次數也需增加。

       不可塗抹痱子粉,因痱子粉與尿液結合後,會在皮膚上結成塊狀物,如此,塊狀物會磨擦臀部皮膚及肛 門,而加重破損情況。

u          若已出現肛門黏膜紅或破皮情形

       勿自行塗擦成藥。

       必須加強溫水坐浴及保持局部乾燥。溫水坐浴之後,以1c.c.100c.c.之比例的優碘稀釋溶液消毒患處;必要時,可遵照醫師指示用藥。

       使用無化學添加物(如香料、酒精)的濕巾,避免化學成份刺激皮膚,而使症狀加劇。

Ø     維持每天排便的習慣

Ø     使用衛生紙時應由前往後輕輕擦拭,不可來回擦拭。

Ø     穿著舒適吸汗透氣的褲子。

Ø     時常觀察會陰及肛門口是否紅、腫、痛、破皮及潰瘍等情形。

Ø     若有腹瀉或便祕時,應遵從醫囑服用止瀉劑或軟便劑。因為腹瀉時多次排便的擦拭與便秘時的用力解便,皆會造成肛門黏膜或肛門括約肌受損。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骨髓的造血細胞也是屬於快速生長的細胞,所以化學治療後也同樣的會因使用的藥物不同,而使骨髓的造血細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骨髓內的血球細胞包括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它們各具不同的功能,以下將逐一討論。

Ø     白血球過低-感染

  白血球過低是化學治療中最危險的副作用。白血球的功能主要是幫助人體抵抗外來的病原體。當白血球太低時,對感染的抵抗力會變弱,導致身體所有部位都有可能被微生物入侵,包括口腔、皮膚、肺、泌尿道、腸胃道及生殖系統。臨床上以絕對嗜中性球之多寡來衡量病人的抵抗力及易感染之機率。絕對嗜中性球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的計算公式如下:

ANC=WBC × NeutrophilSeg ﹪+ Band ﹪)

註:白血球(WBC)、嗜中性球(Neutrophil) 、多形核白血球(Seg)、帶狀白血球(Band)

  ANC的正常值為1500~2000/mm3,若小於1000/mm3則於臨床上界定為有意義之白血球低下;若ANC小於500/mm3,病童則需採取保護隔離措施。在病童治療期間,醫師會密切地觀察病童的血球數。若白血球數目降得太低,醫師可能會延遲治療時間或調整藥物劑量。另外,醫師可能會考慮給病童施打顆粒球生長刺激因子(GCSF)以加速嗜中性球之快速增殖,以降低病童受到感染的機會。

處理方法:

u        加強個人衛生

        經常洗手。尤其在飯前及便後都需特別仔細地洗手。照顧者在接觸病童前後,也需洗手以保護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maia 的頭像
    miamaia

    miamaia的部落格

    miama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