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榮科醫學影像中心網站 http://www.imaging.com.tw/mri21.htm

高科技影像檢查於癌症篩檢的應用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每12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罹患癌症,每18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癌症。絕大多數的早期癌症如果能早期篩檢出來,其治癒機率都會提高很多。據統計,包含X光、血液腫瘤標記、抹片、超音波等項目的傳統健檢,癌症篩檢率約為0.2~0.3%,若加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約提高為0.5%,但尚不足說服大眾傳統健檢能有效的早期診斷癌症。於是各醫院、健檢中心開始提供高科技的影像檢查,如正子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 與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等。雖然PET MRI的檢查費用較一般健檢項目昂貴,但其非侵入性、高癌症篩檢率、與短時間內偵測腫瘤的特性,讓它們在國內的健檢領域逐漸嶄露頭角。在此簡單介紹並綜合比較這兩項健康檢查的新利器。

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振造影 (MRI) 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醫學影像檢查,是完全沒有輻射線、非侵入性的。其原理主要是將人體置入一個強大的磁場中, 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其旋轉排列方向。這期間原子核會吸收與原子核轉動頻率相同的無線電波 (共振),一旦關掉了激發電波時,原子核就會釋放吸收的能量訊號,再藉由電腦將訊號收集處理,經過一段複雜的運算過程後,組合成影像。由於不同器官、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水分子釋放出來的能量訊號也就不同,所以能精準清楚的顯示體內各部位的斷層面解剖影像,並且不同組織間的對比解晰度非常高,亦可依照需求可以有多角度的呈現。上述的過程機轉,是完全沒有輻射的,在現階段所使用的磁場強度,對人體是安全的。安全度甚至可以利用於檢查胎兒。檢查室的外牆屏蔽,基本上是在防止外界電波的干擾,而不是在阻絕機器所釋出的射頻無線電波,在最普遍磁場強度的1.5T機型所產生的共振頻率是63.8兆赫,甚至比FM廣播頻率還要弱。在初期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名稱,為避免一般民眾誤解恐懼,於是就去掉「核」,而在後面加上影像 (Imaging),簡稱「磁振造影」。

  MRI發展至今,目前在臨床上,磁振造影被為廣泛的利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疾病的第二線診斷評估及追蹤。例如腦、脊椎神經系統疾病、體內各個部位腫瘤 (實質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腎上腺、膀胱、乳房、子宮、卵巢、攝護腺等等)、心臟、血管性疾病及其相關的組織缺氧壞死 (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骼關節系統疾病等,更在腦功能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檢查的適應症相當廣泛。這項技術的兩位主要貢獻者LauterburMansfield200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近來由於電腦技術的提升進步,使得影像品質更好,檢查時間更快。在過去被認為對MRI是困難的肺部成像,也早已不是障礙。

正子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正子攝影 (PET) 是一種非侵襲性的、具有輻射的功能性的分子影像檢查。目前已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正子放射藥劑來偵測腫瘤的病變,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利用癌症細胞具有葡萄糖代謝增加的特性做掃瞄的氟化去氧葡萄糖 (2-fluoro-2-deoxy-D-glucose, FDG) 首先將微量FDG經由靜脈注入人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體內細胞吸收代謝後釋出訊號,之後再利用正子斷層掃瞄器偵測全身,將體內葡萄糖被吸收代謝的狀況影像再把訊號,經由電腦組合成。一般而言,癌細胞的代謝活動旺盛,因此會吸收比正常細胞多大約38倍的FDG。正子攝影便是利用這個特點,依照FDG被代謝的程度,協助區分已知腫瘤的良性惡性,或是依照FDG尋找未知癌症的原發部位,協助確認的病變的範圍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或是淋巴結是否有遭受癌症的侵犯轉移。

  正子攝影是一種功能性的影像,成像的焦點是代謝的訊息,最好的影像解析度約0.6公分,無法提供如電腦斷層0.05公分,或MRI 0.08公分般精細的影像,因此後來的PET結合了電腦斷層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便成為所謂的正子斷層掃描 (PET/CT),在進行PET檢查後,在同一部機器上再加作全身電腦斷層掃瞄,利用從電腦斷層所獲得較清晰的解剖影像進行影像融和作為對照,來得到更好的診斷結果。正子攝影本身具有輕度輻射,大約等同於人在一年內接受到環境的自然輻射量約2.4毫西弗 (一張胸部X光片約0.02毫西弗)。但是電腦斷層本身具有相對較高的輻射量,一般大約是58毫西弗,因此PET/CT會帶來8~10毫西弗的輻射量。從過去的文獻中,PET在癌病的應用上其整體敏感性為84~87%,專一性為88~93%,在下列九種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黑色素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乳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的診斷分期上有相當優越的價值。目前為我國健保局亦將上述癌症 (除子宮頸癌外) 的病患納入PET檢查之給付範圍。

  部份癌症,如腦瘤、部份肺腺癌、肝癌、膽道癌、早期胃癌、前列腺癌、腎臟癌、膀胱癌、早期子宮頸癌等,因為不會表現出高度的葡萄糖代謝率或背景活性太高,在正子攝影上可能無法被偵測出來,導致偽陰性結果。另外,正子攝影偶爾會受到一些生理活性、發炎或感染病灶的干擾,而造成偽陽性的判讀。另外對糖份代謝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肌肉有較高的FDG被代謝,也可能影響判讀。

MRI或是 PET?

  MRIPET皆是在疾病醫療上重要的檢查,性質不同,適用目的也不同,因此不容易也不需做好壞的比較。但運用在健康檢查上,目前為止PETMRI都未有定論,我們可以透過這兩項檢查所發表的結果及特性來做比較。

  MRI在過去僅運用於局部單部位的疾病評估,台北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率先將檢查範圍擴及全身,在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內完成高品質的全身影像,將MRI的運用推及健康檢查、癌症分期評估及治療後追蹤。目前榮科中心兩部磁振造影儀於20002009年間已執行近兩萬人次的全身性篩檢,平均年齡約51.5歲。腫瘤 (包括癌症及良性腫瘤) 的篩檢率為6.9%,其中癌症是3.1%,比例最高的是乳癌 (1.1%),而需要治療的良性腫瘤約1.4%MRI 提供的是精細的解剖影像,所以不僅是腫瘤病變,其他如先天性異常、血管性疾病、骨關節的退化性疾病等,都能夠輕易診斷。

    PET在健檢方面的應用,日本提供的資料較為豐富,以下表一資料摘取自2007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 PET Forum及新光醫院︰

表一

機構

期間

個案數

全部檢查

癌症篩檢率(%)

PET/CT PET

癌症篩檢率(%)

偽陰性(%)

山中湖Clinic

1994/10~

2005/9

9,536

3.3

1.55

53.0

西台Clinic

2000/10~

2005/3

18,210

(平均54.5)

1.3

0.87

33.1

厚地紀念Clinic

2002/6~

2005/12

7,082

(平均57.8)

2.2

1.71

23.4

Central CI Clinic

2004~2005

779

(平均56)

2.7

1.8

33.3

東京國立癌病中心

2004/1~

2005/12

3,000

5.0

0.77

84.7

台灣新光醫院

2001~2002

1,283

 

1.2

 

註:全部檢查意指除了PET之外,包含血液檢查、超音波、內視鏡和電腦斷層等。

依目前的統計數據而言,PET PET/CT的癌病篩檢率約為0.77~1.8% (平均1.3%)MRI則是3.1%,有較高的篩檢率。但是僅憑這些數據來斷定兩者的好壞優劣,似乎並不客觀。

  首先,MRI檢查的設定條件相當繁瑣,極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來調整檢查中需要的參數,以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因此人力要求高過任何其他的檢查。即使一樣的廠牌機器,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品質。因此常需要廠商的技術性協助、醫療單位之間的交流及教育講習來提昇技術水平。另外,好的影像品質也必須仰賴受檢者的高度配合,例如檢查過程中需儘量保持靜止不動,檢查某些部時需短暫閉氣配合,且受檢者得忍受躺在機器裡不算寬敞的空間,以及檢查中產生的噪音。最後,MRI影像的判讀十分倚 醫師的經驗,並且耗時。所以,隨著MRI檢查設定條件的不同 醫師人力上的投入,可能會左右檢查的結果,基本上MRI檢查本身是不易疏漏的,較會有的或 許是 醫師的失誤。

  但是,PET/CT似乎在癌症篩檢結果上並不如預期的好,尤其是東京國立癌病中心於在20042005年,針對3000位高危險群的健康者所做的篩檢,只有0.77%癌病篩檢率,更訝異的是高達85%的偽陰性 (有問題卻沒有被診斷出來),詳細數據請見表二︰

表二

癌症類別

PET陽性人數(%)

全部檢查發現癌症人數

大腸癌

4 (13)

32

胃癌

1 ( 4)

22

肺癌

6 (21)

28

甲狀腺癌

4 (36)

11

所有癌症

23 (15)
PET
偽陰性比率85%

150

請見[磁振造影 vs 正子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ma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