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hwc.gov.tw/content.asp?mp=10&CuItem=13624&CtNode=747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家庭醫學科 王善民

健康檢查是近幾年來民眾十分熱中的議題,隨著民眾知識水平提高,對於健康意識的抬頭,對於疾病的不再停留於疾病診斷後的治療,所以可以預先知悉疾病發生可能的健康檢查氣氛就日漸盛行。同時,這樣的觀點同時也符合預防醫學領域所倡導的健康認知和疾病預防,對於疾病能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

然而,健康檢查的目的確定了,但健康檢查的項目洋洋灑灑,做法更是百家爭鳴,關於健康檢查的內容,民眾往往一知半解,花了錢做健檢,卻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做這個項目?或是該做哪些檢查才不白花錢又最經濟實惠?亦或是完成檢查後結果所含的意義是什麼?這正是作健康檢查前必須了解的課題。

因為身體不適特別安排了健康檢查想找出病痛所在,真是花大錢做冤大頭!

首先,健康檢查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健康檢查目的在檢查身體隱藏的問題,透過醫師專業診療與高階儀器的檢查,希望能早一步在疾病出現徵兆前就發現問題存在來預防疾病發生。」所以,任何已有身體的病痛或已達疾病侵犯身體的階段,其實就不適合安排付費健康檢查,應透過您的 家庭 醫師來做診療判斷,因為這樣的檢查費用是健保局給付的,並不需要花大筆錢來為自己安排健康檢查想找出問題所在;往往這樣總是陷入各項檢查的泥沼裡,因為任何檢查都有其極限範圍和不能檢查到的死角,各種檢查最後還是需要醫師做綜合判讀!所以可別花大錢作了一大堆檢查卻又檢查不出來自己為什麼不舒服,千萬別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迷信昂貴檢查以為萬無一失,殊不知讓自己暴露更可怕的風險,可別咎由自取!

臨床檢查項目舉凡血液學檢查項目就高達上百種,更遑論更昂貴的影像學檢查、內視鏡檢查等,一般民眾非醫療專業出身,怎麼可能知道要做什麼最適合自己?所以針對各家健檢中心精心搭配檢查項目所推出的「套餐式健檢」,你選對套餐了嗎?或是這些套餐真的適合你嗎?常常可以看到青壯年受檢者安排身體各部位的X光攝影、骨質密度檢查、或是電腦斷層攝影,做這些檢查之前可能要問問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值得輻射線(X)的曝露?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一次電腦斷層攝影的X光曝露劑量約等於照了500張一般胸部X光片檢查。那既然曝露這麼多輻射線,是不是有X光暴露的檢查都不用作了!?倒也不盡然,譬如健檢常見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是為了早期發現癌症中發生率較高的肺癌,暴露劑量不過等於一次正面加側面的胸部X光攝影,一般或高危險群。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攝影在早期肺癌的偵測仍有其一定的角色,因為暴露劑量還是存在,所以不建議用來當作一般常規的篩檢,畢竟正常人不需要額外曝露在放射線的風險中。所以這樣的檢查建議保留給高危險群受檢者:有肺癌家族史、吸菸或二手菸暴露史、油煙暴露史、長期空氣污染暴露、特殊工作環境曝露史(油煙、游離輻射、石棉、煤粉塵等)與60歲以上老人等,接受檢查的好處才能大於壞處。

又如心臟64列電腦斷層攝影與冠狀動脈鈣化分析,是可以診斷病人有無心臟血管阻滯或斑塊產生的非侵入性檢查,相較於運動式心電圖、心臟核醫檢查,是心血管檢查中最安全且診斷率最高的,但放射線暴露風險約莫是500-100張與50-75張胸部X光不等;根據國外臨床統計,接受心臟64列電腦斷層攝影的健康成人,因輻射暴露的癌症風險平均年增0.1- 0.2%。儘管如此,這項檢查仍然建議保留給高危險群受檢者:男性45歲以上、女性停經後或55歲以上、有早發性心血管家族史、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吸菸或二手菸暴露史、A型人格等,這樣接受檢查的好處才能大於壞處。

根據研究顯示,居住在台灣一年因自然背景所接受的游離輻射,平均約等同於30張胸部X光片的暴露劑量,所以我們實在不必為X光的暴露擔心受怕,或是斤斤計較。而重點應該放在做這些檢查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做這樣的檢查,可以發現健康問題而即時處理?因每個人不同情況衡量接受檢查好處是否能可以大於壞處?我們不樂見受檢者迷信昂貴但有風險的檢查工具,當做健檢萬靈丹,做檢查之前多一份思量,做個正確而且務實的聰明健檢!

政府推行的免費健檢無人理,甘願花大錢做檢查,瘦了荷包又浪費國家資源!

目前政府提供免費給付的健康檢查越來越多但能夠了解利用的民眾卻很少,政府近年來努力推廣下則稍有起色。雖然免費健康檢查的內容項目不比自費健康檢查周全詳盡,卻都是實用可靠的檢查,屬於一般民眾的基礎篩檢結果,十分扎實且可靠。

1.     40歲以上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醫師理學檢查、血液常規、生化檢查、尿液檢查,項目雖然不多,但對於一般健康成年人已經足夠!

2.     30歲以上婦女每年免費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正是每個健康婦女必作的功課之一,子宮頸癌是台灣婦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早期發現幾乎治癒率近百分百,何樂而不為?

3.     45歲以上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這項新的規定自9811月開始,將原本50歲以上的門檻放低至45歲即開始,原因正是台灣婦女乳癌發生率以45-49歲為最高,與國外年齡層不同,這樣一來預估有近百萬婦女受惠!

4.     50歲以上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直腸癌:近年在國人癌症發生率中急速竄升的大腸癌,早期卻是無症狀難以發現;但早期發現的大腸癌存活率可以超過9成,約可以從1/10的糞便潛血陽性患者篩檢出來!

以上檢查都是政府免費提供民眾的福利措施,更可以搭配自費健檢來一起完成,不但可以省下部分費用,也不浪費國家健保資源。

花錢做健康檢查,就應該做得紮實可靠,預先學知識長見聞,才能聰明做健檢!

健康檢查一趟下來,抽血、驗尿、照影像、腸胃鏡又是空腹忍耐飢餓,前一晚又要清腸馬桶,又聽說做腸胃鏡好痛苦,做了檢查卻又提心吊膽害怕結果有人說做健康檢查像是花錢找罪受,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檢查,做完的結果又不知道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卻不然,做健康檢查之前應該要了解自己現在的健康狀況來選擇項目,才能正確有效抓出問題所在或是發現額外的問題。

抽血可檢驗項目多達百種,但是一般血液、生化、血清常規足以發現許多問題,該做的有做到嗎?還是不需要的做了一堆?

1.     血液常規:血型區分、貧血類別(亦可加做電泳)、感染或血液惡疾有無

2.     生化檢查:血糖高低、肝膽腎功能、血脂肪多寡、電解質平衡

3.     血清檢查:各類抗體有無、免疫疾病有無、癌症指標篩檢、內分泌功能

腸胃鏡檢查是侵入性檢查一種,可發現由外在看不見的體內疾病,過程辛苦不適,卻可以採用麻醉方式完成無感檢查,但麻醉前的諮詢與評估,是否都有做到?

清腸的藥物是否便捷?清腸是否能夠完全,避免影響判讀?

1.     胃鏡檢查: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酸逆流、良惡性腫瘤、幽門桿菌

2.     硬式大腸纖維鏡:全大腸評估,瘜肉或憩室、潰瘍性腸炎、良惡性腫瘤(軟式乙狀結腸鏡:僅大腸末端的評估)

看著滿滿一本的檢查結果,有異狀時總希望能有人解說,那些是什麼意義?根據檢查結果又該注意什麼?是否須回診儘一步診療?花了錢做健檢卻對結果一無所知,你做的健檢是否能提供良好諮詢與管理追蹤,才是此行最重要部分。

一流的健檢中心在受檢者完成健檢後,應有專業人員解說結果,或是安排進一步追蹤或複查,同時能給予受檢者下回健檢時的項目建議。其實做健檢的目的就是在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比較過去的自己健康記錄,才不會盲目跟從流行做了不必要又沒有結果的檢查,否則一堆密密麻麻的醫療數據和臨床建議,不知結果的輕重緩急,這樣的健檢只是花錢自己嚇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maia 的頭像
    miamaia

    miamaia的部落格

    miama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